未来城市住宅:让城市低碳、智慧、充满韧性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很多社区都以未来城市自居,那么谁能真正代表未来城市住宅?相比于传统高层住宅,未来城市住宅不仅是概念上的升级、更是住宅形式上的彻底颠覆,它需要结合我国现有城市状态,以及当前城市存在的问题,在人居舒适度、人居智能化以及绿色生态人居方面进行革新——
当前城市存在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堪称高速增长的奇迹。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增长至2021年的64.72%,远超改革之初最大胆的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原有的城市规划标准已不符合当前城市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可谓繁华与拥堵共生,城市配套资源优渥与发展不均衡同存,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与城市生态脆弱相依,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
选择一份不错的工作,就要承受通勤路上的拥挤与等待;选择周边发展成熟的高层住宅,就要承受嘈杂的街道、邻里家的噪音干扰;想选择一个好医院、好学校,还要排队、抢号、摇号等,这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我们是城市的主人,建设这一切,享受这一切也破坏着原本属于这里的一切,比如空气质量恶化,植被破坏,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极端天气,城市内涝......近些年,城市问题不断爆发,现代城市中各个系统紧密相连,一个节点遭到灾害破坏,都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城市就会显得不堪一击,城市更新的必要性愈发凸显。
可以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建设发展情况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建设应该在丰富城市功能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到人类的健康、共存的生态,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那么——
未来城市该如何建设呢?
每平方公里一万人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100㎡/人左右,即1平方公里容纳10000人为宜。一般新建城市规划居住区用地按30%供应,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居住区容积率应为1.0左右即可满足10000人居住;即便居住用地占比按25%供应,居住区建设强度也不应超过1.2容积率,否则公共服务配套无法满足居住需求。
未来城市要按1.0-1.2容积率进行居住区建设,应当全面推广低层住宅。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历经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心城区主流的高层社区容积率普遍在2.0-3.0之间,甚至更高,每平方公里人口至少达到2万人—3万人,城市中心人口过密导致交通拥堵,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层出不穷,国家相关部门已然意识到这些问题,多次在相关政策法规中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规范和要求,未来城市建设必将以此为指引,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0-1.2的低密低层住宅社区,无疑是新建城市的最优选择。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2020年,我国向世界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推动组团式发展。每个组团面积不超过50平方公里,组团内平均人口密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60%的城市社区先行达到创建要求,探索零碳社区建设。
城市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场所,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绿色、低碳就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公园城市、无废城市的新实践方兴未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的新概念风起云涌,为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积累宝贵经验和启示,但这些对绿色低碳城市的推进十分有限。要解决未来城市的低碳绿色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的能源结构问题。我国城市的能源结构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传统的化石能源燃烧便利,但也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加剧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地表的温度随之变化,进而改变大气和水体的流向,引发城市极端灾害天气。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不依赖化石能源,采用基于自然的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这确是一项挑战,也引发了建筑领域的诸多思考和尝试,日前,已有机构提出零碳智慧社区的建设方案,试图以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低层住宅设计,让住宅在居住属性之外同时具备发电功能,如果这种住宅得到全面的普及和推广,必将彻底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并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二十大报告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发展绿色建造。推动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疫情和气候极端化给社会经济运转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三年封控历历在目,郑州特大暴雨城市内涝警钟长鸣,未来城市建设更当以此为戒。国家提出的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打造,主要在于通过智能化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体系,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降低经济损失,让城市在历经灾难之后也能迅速恢复、高效运转。韧性城市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海绵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旨在于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城市防护系统。可以说,智慧是手段,韧性是目标,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等是具体措施。在空间视角上,城市系统由微观到宏观分别是社区—街区—城市,每个层级都是一套完整系统,因此打造韧性城市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打造韧性社区,除了提升居住者本身的意识,让社区具备“海绵功能”、“发电功能”、“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未来城市建设所要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探索零碳城市建设、零碳住宅形态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城市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观,以政策为指引,发展低层、低密、智能、宜居的零碳智慧住宅产品,以科技手段实现建筑领域的碳中和,打造零碳社区。积极探索建设100%清洁能源城市,循序渐进的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